行业资讯

我国炼油行业五大新动向

2015-07-28 15:55:36
我国炼油行业一直在改变,新能源的高速发展、页岩油气革命、宽幅震荡的国际油价及不断革新的炼油技术,均可能使炼油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1
成品油价改见效
 

 

2015年1~6月国家发改委调价可概括为“五涨四跌三搁浅”,定价机制最大限度的反映了供需面,且基本平衡了与此相关的各方利益。

 

成品油是最重要的炼油产品,炼油产品的国际化,对于未来炼油原料的国际化及市场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来看,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今年再度改革的可能性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定价机制与我国炼油行业及经济发展的高度匹配性。炼油行业的革新及健康发展得益于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在此情况下,包括成品油在内的炼油产品市场化将得以延续,而炼油原料的多元化也将快速推进。而中国原油期货在今年下半年上市,也将为炼油原料的多元化发展助力。

 

 

2
成品油供应过剩
 

 

2015年上半年国有石化企业对于地方炼厂成品油的外采量不足170万吨,较去年同期缩减24%。成品油供应过剩是导致国有企业外采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成品油过剩严重,国有公司外采条件也非常苛刻,产品质量把关较之前更为严格,将外采价格压得非常低,其实际外采价格较地方炼厂外销的市场价格低300元/吨左右。2015年下半年国企对地炼外采的量会继续减少,且这种减少会在2016年延续。

 

3
产能过剩日益严重
 

 

参照发达国家生产装置开工负荷不低于78%的临界点计算,那么我国2015年全年需要的炼油产能约为4.74亿吨。目前我国炼油一次产能已经达到7.23亿吨。我国目前理论过剩的产能为2.49亿吨,过剩率高达50%。如果将调和油考虑在内,产能过剩的部分还要放大。2015年将是炼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的新开端,其中日益严重的炼油产品过剩是导致落后产能淘汰加速的主因。

 

 

4
“中间商”进入艰难期
 

 

国际油价的重回低位,使中间商失去了操作空间,因此社会库存清空。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多的油品省去了中间环节,炼油原料方面开始逐步与供应商直接洽谈(地炼原料进口此特点更为突出)。而炼油产品无论成品油还是其他化工产品大部分由生产商直供终端。流通环节的利润被压缩殆尽,中间商因此“步履维艰”。 下游需求没有大幅提升之前,炼化产品中间商的生存空间不会增加。估计2015年这种局面不会明显得以改善。

 

5
炼油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
 

 

炼油行业如果仅从炼油环节考虑,这是一个投资较大但是利润较低的行业。而在盈利状况不佳且油品升级的大环境下,炼厂必须通过更具竞争力的技术来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通过实地了解,目前炼油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是重油加工与加氢。

 

重质油加工的技术革新。传统原油的开采量,特别是我国油田的产量增长潜力有限,多数油田都在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四次开采。而随着开采的深入,产出的原油也必然朝着重质化及劣质化的方向发展。2014年下半年以来,炼油利润的缩水使得炼制低价原料成为重要的竞争优势。而实际的利润测算,也体现了加工重质低价原油更具竞争力(这与加工燃料油是有区别的,因为燃料油需要征收消费税,这里的重质原料并不包括重质燃料油)。

 

站在炼厂经营者角度考虑,可以从加工重质原料中取得利润优势。无论从装置方面还是从催化剂方面,炼油厂都在向着“重质原料加工”方向发展。 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在加快,油品的清洁性及稳定性成为成品油未来五年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油品升级必须通过油品加氢工艺技术去实现。油品升级中硫含量是最重要指标之一,而加氢脱硫就成为必要的一环;而重质原料加工及最终炼油产品的稳定性,同样需要加氢处理。加氢过程由之前的仅产品加氢发展为原料、产品双加氢。

 

油品升级及重质原料加工,将使加氢成为炼油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炼油行业的改变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匹配性”比“先进性”更为重要。